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範閒

範閒
H:範閒慶餘年小說的主角。20240730W2

範閒
小説《慶餘年》中的主人公
範閒,是貓膩所著權謀小説《慶餘年》中的主人公[1],穿越人士,慶國數十年風雨畫卷的見證者。容貌俊美,個性鮮明,熱血激情、重情重義,喜怒不形於色,深藏絕世神功,自海邊小城嶄露頭角,歷經家族恩怨、江湖紛爭、廟堂權謀的種種磨鍊。最終隱居江南。[3]

中文名

範閒

別名

安之

性別


登場作品

慶餘年

稱號

"詩仙"

快速
導航

人物關係

 

所習武功

角色經歷

慶國紀元五十七年(範慎死亡穿越,範閒出生),慶帝西征,同時調離了範建、陳萍萍,又以神廟使者吸引走了五竹,葉輕眉在太平別院被太后、皇后一系殺害。五竹趕回後救下範閒,並將其帶到澹州。

紀元六十二年(範閒5歲),費介來到澹州教導範閒數月。

慶曆元年(範閒12歲),範閒殺死皇后方面派來的刺客。

(範閒16歲),範閒來到京都,以抄詩、打黑拳出名;在牛欄街擊殺北齊刺客;在監察院遇到王啓年,組建啓年小組;被授予太常寺協律郎,在與北齊的談判中獲得成功。

慶帝賜宴時,莊墨韓指責範閒抄詩,範閒假裝醉酒,背詩三百篇,令其吐血。當夜與五竹配合潛入皇宮,偷到鑰匙,打開了葉輕眉留下的箱子,發現M82A1一把,並確認葉也是穿越者;同時他發現了長公主與北齊勾結,陷害自己,出賣監察院間諜頭目言冰雲的陰謀。年末與林婉兒結婚。

(範閒17歲),範閒任太學奉正,揭發科場弊案,引發京官不滿,大鬧刑部,亮明鑑查院提司身份。

之後範閒奉命出使北齊,在邊境遇到海棠朵朵,以攻心之計服之。

在上京,範閒換回言冰雲,私下與北齊皇帝、長寧侯達成交易,借上杉虎之手除掉了北齊錦衣衞指揮使沈重,從肖恩得知關於神廟的秘密,與海棠交遊甚歡。喝醉後被海棠下了春藥,北齊小皇帝借種未遂。

北齊大公主隨使團南下,與大皇子成親。範閒回京後接手監察院一處,大力整風,抄沒了弟弟範思轍與三皇子合夥開辦的抱月樓,將範思轍送到北齊,並藉此打擊二皇子一系勢力。賞菊會時陳萍萍暗中指使影子行刺慶帝,範閒捨身救主,被影子刺傷,真氣爆體。

(範閒18-19歲),範閒奉旨下江南接手內庫,收服流落在外的明家七少爺,整頓內庫,主持內庫轉運司招標,借北齊小皇帝的錢爭到部分標頭,迫使明家向自己暗中控制的招商錢莊借錢。與此同時海棠來到江南,教會了範閒天一道法門,範閒的真氣得到恢復;妹妹範若若去往北齊苦荷門下學醫,避開指婚,範思轍開始在北齊經營內庫貨物對北齊的走私。之後前往膠州整頓水師,殺死與明家勾結的水師提督。歸京路上遭到秦傢俬軍伏殺受傷。年末時範閒歸入範氏族譜。後通過大皇妃(北齊大公主)的香料偶然發現了北齊皇帝的秘密。

(範閒20歲)通過洪竹知曉長公主與太子私通一事,設計使慶帝得知。慶帝大怒,血洗東宮,太子一把火燒了東宮得以脱身,最後慶帝將長公主幽禁在別院中、遣太子李承乾前往南詔國。同時,範閒在江南利用招商錢莊等將明青達逼下家主之位,扶持夏棲飛(明七爺)掌管明家。近半年後慶帝前往大東山,要祭告天地,廢除太子。

隨後慶帝令範閒與自己同登大東山,迫使五竹現身。此時太子,二皇子與秦業、葉重等人起兵謀反,燕小乙率領五千親兵圍困了大東山,海上被秦系的膠州水師封鎖,長公主説動苦荷、四顧劍和葉流雲三大宗師上大東山行刺慶帝。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慶帝本身就是一位大宗師,葉流雲忽然反水,苦荷與四顧劍慘敗,苦荷不久後就死去,四顧劍也只能苟延殘喘。在此之前,範閒已經奉命攜皇帝行璽從海上逃走,輾轉回到了京都,途中用M82A1擊斃了燕小乙。

京都,由於慶帝強行封鎖了消息,太子以為慶帝必死,謀圖登基,被兩位大學士以及林系羣臣所阻。隨後範閒與大皇子率監察院刺客和禁軍夜開宮門,控制了皇宮,但此前太子、二皇子、長公主等人已收到風聲,並控制了城門司,出城與秦、葉叛軍會合。範閒等人據守皇城,秦家叛軍與之激戰時,葉重及其定州軍反戈一擊,宮典、葉重與範閒合力擊殺秦業,皇后自墮宮牆而死,長公主在太平別院自盡,二皇子投降後不久服毒自盡,給慶帝留下一封信。太后被範閒趁機下了藥,在慶帝回京後死去。太子也在李雲慶回京幾日後去世。

(範閒21歲)混亂多年的西胡忽然變得強大起來,對涼州路的騷擾極其嚴重,這是苦荷死前留下的伏筆。海棠原本是北蠻的王女,她帶着族人南下與西胡會合,把很多北齊人也帶進了王庭,幫助王庭處理事務。同時北齊往南慶西涼路派了很多奸細,與胡人配合。範閒同監察院部分官員去往定州處理此事秋天,範閒隨商隊進入了王庭,誘出了海棠,單于帶領精鋭遠遠尾隨,其後黑騎接應範閒囂張逃走。影子趁機潛入王庭殺死了那些北齊人,王十三郎殺死了左賢王,監察院埋在左賢王帳下的釘子開始挑事,草原重新陷入混亂。

(範閒22歲)四顧劍將死,北齊小皇帝戰豆豆與範閒都去和他談判,討論東夷城的歸屬。起初四顧劍避而不見,戰豆豆與範閒獨處一室,範閒直接點明她是個女人。戰豆豆大驚失色,遂把範閒推倒。一夜之後,四顧劍召見範閒,同意南慶的條件:名義上歸順,駐軍,五十年不變。原因是:葉輕眉的户籍還在東夷。隨後四顧劍屠盡意圖投靠北齊的城主府。

四顧劍死後,範閒成為劍廬之主,有東夷城血統的大皇子率領一萬精兵駐守東夷。與此同時,慶帝經過調查,憤怒地發現原來陳萍萍一直在陰謀試圖殺死自己和自己的兒子們,於是召回已經在返鄉路上的陳萍萍。陳萍萍對當年葉輕眉的死亡同樣耿耿於懷,所以他回京入宮。在御書房裏,陳萍萍用輪椅把手裏的霰彈槍重傷了慶帝。陳萍萍被判處凌遲。範閒收到消息,日夜兼程趕回來京都,殺進法場,卻只能看着陳萍萍在他懷中死去。範閒悲憤不已,怨懟難言,令慶帝有所警惕,逐漸削去範閒手中的權力,對監察院內部進行清理,用賀宗緯系官員打壓範閒的勢力。範閒聯絡分散在各地的勢力展開報復,但是都被鎮壓。

(範閒23歲)正月初七,範閒通過影子集合了監察院六處的刺客,清洗了賀宗緯一派的官員,範閒在門下中書省用毒針刺死了賀宗緯,隨後入宮與慶帝談判,慶帝承諾不會對付他在意的那些人。次日清晨範閒與慶帝一場大戰,埋伏在太極殿的王十三郎、海棠和影子一起出擊,成功地傷到了慶帝,但是依然失敗了。慶帝正調集部隊準備滅掉他們時,被範若若用M82A1擊傷昏迷。隨後,幾名重要將領被擊斃,慶軍大亂,範閒等人趁亂逃走。其後,範閒、海棠和王十三郎前往北極神廟,發現神廟原來只是一座博物館,找到了五竹。

(範閒24歲)失憶的五竹隨範閒回到了南慶京都。他直突皇宮,橫掃千軍,殺到了慶帝的面前。最終,慶帝掀開了五竹一直蒙在眼睛上的黑布,被一道彩虹化為了飛灰。範閒最後攜妻子林婉兒、思思以及其子女隱居。五竹於大東山上養傷。故事告一段落。

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幸福的真諦

幸福的真諦
H:amC上演的「幸福的真諦」,尋找幸福的路途?20240728W7

網路資料:
幸福的真諦
中文名稱: 幸福的真諦 英文名稱: Happiness Is 出版年份: 2009 出品國: 美 語言: 英 影片長度: 85 影片分級: 普遍 導演(中文): 安德魯夏普特 導演(英文): Andrew Shapter 演員(英文): "Matthew Dowd, Daniel Gilbert " 影片介紹: 幸福是甚麼?美國的獨立宣言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每年美國人花了無數的金錢與時間去尋找,但有許多人依然不知道幸福是甚麼?導演安德魯夏普特造訪整個美國,訪問從一般民眾、學者、作家、達賴喇嗎、慈善家、藝術家等人,從這些人的觀點告訴你究竟甚麼是幸福?讓我們一起航向幸福的旅程。出身自德州的安德魯夏普也是一位出色的紀錄片導演。"

幸福是每個人終身希望與追求的,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是包含 情感與認知層面的架構,其具體的內涵包括正向與負向的情緒、快樂、生活滿意、 生命目標的期待與達成獲得一致、身心調和及心情等,另外也包括自尊、自我效 能、個人自主程度(Levin & Chatters, 1998)。

2024年7月15日 星期一

幸福這回事

幸福這回事
H:幸福,少一點欲望,多一點快樂,依自己的能力,享受符合的生活。amC的「幸福這回事」,
描述貧窮引發的悲悽也許正在你我身邊上演中。這是第二次看的。古人「飽暖思淫欲,飢寒起盜心。」不必大富大貴,平凡度日。派特的幸福劇本,幸福綠皮書。談論人生幸福的電影。人生只要「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日子也就過了。得過且過,雖然没志氣,但是心安理得,沒煩惱。20240715W1

網路資料
幸福這回事
(2009)[澳大利亞片]五則令人鼻酸的故事,將描述貧窮引發的悲悽也許正在你我身邊上演中。卡崔納與翠莎是對姊妹淘,利用課餘到商店街偷竊被逮,直到警方威脅,才鬆口妥協;翠莎的哥哥小盧,整天夢想一步登天的他,卻渾渾噩噩地在街頭中徘徊;需要零用錢跟媽媽大吵一架的丹尼爾,闖入年邁婦人家中行搶,卻意外導致婦人於死,內疚的丹尼爾無處可訴;詹姆斯為工作日夜奔波,當警方通知他母親遭逢意外,突然的噩耗讓他惋惜不已…。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有幸福快樂的童年,與最愛的父母一起度過,但在現實的壓力之下,造成了許多不得不的妥協……

幸福
幸福是每個人終身希望與追求的,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是包含 情感與認知層面的架構,其具體的內涵包括正向與負向的情緒、快樂、生活滿意、 生命目標的期待與達成獲得一致、身心調和及心情等,另外也包括自尊、自我效 能、個人自主程度(Levin & Chatters, 1998)。

小確幸,網絡用語,該詞來源於村上春樹的隨筆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1] ,由翻譯家林少華直譯而進入的現代漢語。意思是心中隱約期待的小事剛剛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

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生活飽暖安逸之餘,內心卻產生超越禮法的非分之想。比喻慾望無止境。明.沈采《千金記》第二三齣:「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也作「飽暖生淫」、「飽暖生淫慾」。
「 吃飽穿暖之後,就會 興起淫慾的思想;面臨飢餓寒冷 就會 引起盜竊的念頭。」
若人們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時,就會無奈被迫挺而走險,也就是古人所說「寒不擇衣、貧不擇妻、慌不擇路、飢不擇食」,甚至做出竊盜等違背道德事情,以滿足自己需求,顯現出人類本性。

得過且過
能夠過得去就暫且這樣過下去。語或本宋.陸游〈雜詠〉詩。後用「得過且過」形容苟且偷安,不求上進。典故說明「得過且過」說的是一種能夠過得去就暫且過下去的生活態度。在宋代大詩人陸游的〈雜詠〉詩中,有一首寫到自己:「得過一日且一日,安知今吾非故吾?袖手明窗讀《周易》,不辜香飯一齋盂。」意思是說自己閒散下來,就這樣一天天過著,不過這樣的生活也不錯,能夠在明窗下靜讀《周易》,倒也不辜負那還能吃到口的香噴噴的飯。這裡的「得過一日且一日」,一般以為可能就是「得過且過」一語的典源。關於這句成語有個有趣的傳說: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五.寒號蟲》中記載:在五臺山上有一種鳥,每當春夏,全身羽毛絢麗豐滿,相當美麗。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好像得意地說:「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可是到了秋冬時,牠的羽毛全部脫落,變得十分難看。這時牠的叫聲聽起來就變成了:「得過且過!得過且過!」所以人們稱牠作「寒號蟲」或「寒號鳥」。

電視筆記
女兒說放學後去翠莎家,結果服飾店偷。丹尼爾因零用錢,去陌生房行搶,意外致婦人死。缺錢,借錢。頭期款,房貸,薪水不足,夫妻。丈夫要50元,没有,卻丟了700元(丈夫不爽妻子,故意偷錢氣老啥婆,然後當財神爺施。妻子照顧病人,煮飯,打掃,安撫。)。小孩丹尼爾要零用錢吃中餐,母親冰箱食物,惹禍心中苦,自殺獲救。朗達概念是多生多養,孩子是福氣,但是缺錢。社工,問朗達其大兒子歐頓,女兒史黛絲腦不清。伴侶奈森。兒子死了,跳舞表達悲傷。小盧,帶異性史黛絲流浪,告知其母親不回家。
機器被佔,酒吧獲施捨,付賬單房租,短暫的快樂,買新衣,因女兒偷竊收傳票,卻不認為衣服穿在母親身上漂亮,被禁足。母親死了。兒子發現昔日收藏的玩具,一陣悲從中來。

維基百科:
幸福

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

此條目介紹的是幸福。關於其他用法,請見「幸福 (消歧義)」。

幸福(古希臘語:εὐδαιμονία、拉丁語:felicitas、英語:felicity、happiness)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心靈的滿足[1]。人類自古以來就對追求幸福的途徑有着濃厚的興趣。

人在幸福時,會自然地展現出笑容。佛教有「和顔施」一說,指無論自身真實心態如何,將笑容展現給他人即是一種有功德的布施,亦會為自己帶來幸福感

研究幸福本身,及研究何種人生態度會帶來幸福等等的學問,被稱為「幸福學」(eudaemonics)。將幸福視為道德上的最高追求,並以能否帶來幸福作為判斷行為臧否之標準的思想,則被稱為「幸福主義」。古典幸福主義的代表是亞里士多德,而功利主義則是近代哲學中追求幸福的典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科學學科都進行着有關幸福的研究,如老人學、社會心理學、臨床研究、醫學研究和快樂經濟學等。

此條目中列出哲學家、思想家、宗教家等提出的對幸福的看法及介紹最近統計調查和精神病調查與研究中的發現。

哲學、思想、宗教的觀點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認為,人類比起「死亡」,更應該重視和正確認識「好好死亡」這一概念。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亞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幸福是所有人所追求的目標;其特徵便是幸福本身即為人的終極目標,也就是說幸福不會成為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2]。 換句話說,追求幸福的行為本身即是至善,是一種自足並且永遠的狀態[2]。而相反,通過實際生活中具體生活活動所產生的快樂則是缺乏安定性和永久性的[2]。這即是亞里士多德的幸福主義。

亞里士多德同時認為,幸福可以通過發展人類靈魂的固有形態的理性而實現,也可通過實踐政治而來。

希臘化時期的論點

希臘化時代的哲學對幸福的定義分為了兩大學派,即為斯多葛主義派和伊比鳩魯學派。

斯多葛學派認為幸福的理想須與貫穿宇宙全體的邏各斯融為一體[2]、遵從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無論發生什麼都不動搖的狀態,即以無欲(Apatheia(英語:Apatheia))為幸福。也有人認為斯多葛主義派將遵從理性陶冶美德的行為作為幸福,屬於主知主義的立場的一種。

伊比鳩魯學派認同「幸福即是獲得快樂的行為」等快樂主義。而伊比鳩魯自己也曾說過,現代人隨心所欲的單純地追求享樂地行為它是快樂主義的一種。伊比鳩魯將「感官的快樂」和「精神的快樂」分開考量[2]。前者只是生物皆有的共通的反應、而人類或者賢者追求的幸福應當基於精神的快樂,即寧靜[2]。寧靜,即為平靜之心,不受任何苦痛和困惑影響的精神安定的狀態。

在希臘化時期的幸福論的研究中,經常會對比這兩種學說。一般將斯多葛主義稱為「禁慾主義」,伊比鳩魯學派的學說稱為「快樂主義」。[3]然而,兩學說在追求心靈的平穩、安定的方面上相當一致。「這兩派雙方都講究要儘量地切斷與外界的聯繫,並認為只在內心安定以及自足時才有追求並實現幸福的可能性」[2]。將如何控制和面對欲望,以及幸福論,作為中心課題也是這兩派學說的共同點。「在這一點中,兩派學說與佛教中從苦難的源頭——『執著心(渴望)』中解脫出來,追求並領悟涅槃寂靜之心境的想法相一致」[2]。

法華經

法華經第二章「方便品」曰:「多所饒益安樂眾生」,被解為「為了全世界所有人的幸福與安樂而講說法華經」。 換句話說,法華經認為眾生的成佛和度化即是佛出現在這世間的終極目的。同時於法華經第十五章中講到釋迦牟尼在說法時大地開裂,從裂縫中湧出無數的菩薩(即地涌菩薩)的場景。儘管這些菩薩據說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之後於末法之世護衛佛法,傳播佛說之用,亦有人認為而這個場景只是利用了類似歌劇一樣的描寫手法,而這些地涌菩薩即是普通人轉變,從大眾中脫穎而出,也給其他人帶來幸福[4]。

宮澤賢治(1896-1933)

宮澤賢治通過研習法華經,得出了「在全世界都變得幸福之前,個人的幸福無法實現」(《農民藝術概論綱要》序論語)的結論[5]。

中國等國的故事與格言

在中國,也有以幸福為主題的故事或格言。

在中國古代,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淮南子·人間訓》上記錄着「人間萬事塞翁失馬」的社會訓言,(元朝僧人晦機元熙所寫的漢詩「人間萬事塞翁馬 推枕軒中聽雨眠……」的由來)也被稱為「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的簡介

有一位老人與兒子生活在邊塞附近。一天他們家的馬突然跑離家中,周圍的鄰居都為老翁家丟了一匹馬而感到惋惜。但老翁卻說:這或許也是一種福氣。不久後,這匹馬卻帶着一匹駿馬回家了。鄰居們紛紛前去祝賀。這時老翁又說:這或許是一種禍害。一天老翁的兒子騎在這匹駿馬上,不小心摔了下來,摔斷了腿。鄰居們又過來安慰他,他又說:這或許也是一種福氣。之後邊塞突發戰爭,周圍的青壯年都被拉去做了壯丁,大多數都戰死沙場。但是因為老翁的兒子摔斷了腿,沒去參加戰爭,得以保全性命。

交錯的繩

「塞翁失馬」即「禍福相依」(意思是:人的幸福與不幸福都是相交錯的,就像交錯的繩子。不會只出現其中的一種情況。)還有許多類似的故事、傳說和成語,如:

《晉書·劉毅傳》(7世紀)中有句格言「丈夫蓋棺事方定」是指:在某個時刻幸福與某個時刻的不幸都只是暫時的,不確定的。只有當落下人生帷幕之後才能判斷其是否幸福。

例如:一個人為了將來能夠從事自己從小憧憬的職業,而無視其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只顧着朝這個方向前進。如果中途遇阻而放棄,這對於當事人來說,是巨大的不幸。然而換一個視角,從結果論上來看,這件事又顯得不同。如果這個人在仍來得及選擇其他職業的時期,成功從事了他憧憬卻不適合的職業,那麼雖然當下此人會感到幸福,但實際上卻是在越陷越深,最終滑向不幸。

日本落語:「人類的價值和煙草的味道,只有成了灰才能知曉」[6],意思類同不吸食不知成色幾何的煙草一般,在人入棺之前,評判其價值是為時尚早。

在《蝴蝶效應 (電影)》即將結束前

出現了一句話:

只有犠牲才能取得幸福,就像父母為我們所做的。

(英語:Happiness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sacrifice,

like the sacrifices our parents have made for us.)

[7]

《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小說)》[8]

幸福就在於為別人而活

基督教

耶穌·基督(前4?-30?)

基督教認為,個人在人間的努力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福分是神自己[2]。 「你把生命之路指示我, 你右手有永遠的福樂, 我在你面前充滿喜樂。」 ‭‭詩篇‬ ‭16:11‬ ‭CCB‬‬

布萊茲·帕斯卡

布萊茲·帕斯卡(1623-1662)

布萊茲·帕斯卡的《思想錄》中也提到了幸福。

所有人都想變得幸福,無一例外.....這即是各色人等的各色行為的動機,連想要上吊的人也包括在內。(《思想錄》:425)[2]

只要人還陷在追求幸福的狀態中,就無法變得幸福。(《思想錄》:172)[2]

當代法國一位代表性的道德家安德烈·孔特-斯蓬維爾做出了如下解釋:「認可存在之物,意識可為之事,熱愛所成之果」[2]。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1723-1790)

[9]亞當·斯密於其《道德感情論》中闡述「幸福,即是平靜與享樂。然而,在沒有平靜的情況下,享樂是不可能的;在完全平靜的時候,則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能夠與其為樂」[10]。「對於身體健康,沒有債務,未有違背良心行事之人,我們又能為其增加什麼呢?」[11]。然而「儘管為(這種狀態)能夠增添的東西少之又少,能從其中奪取的東西就太多了。這種狀態與人類繁榮的最高潮之間的距離並不顯著,然而卻與悲慘的深淵之間有無限大的距離」[11]。「貧困之人會因為自己的貧困而羞恥。對於他們來說,貧困是將其剝離於人類這個種族的視線之外的狀態,或者說,無論他人對貧困之人抱有多大的關心,對於自己所受的貧困之苦,他人很少能夠與其有着同感。他們(貧困之人)會因為這兩個理由(貧困以及被社會無視)感到懊惱。儘管被社會忽視和被社會否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但是被無視卻幾乎等同於處於『名譽』以及『被社會直視』的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而如果人類感到自己完全不被這個社會所重視的話,則必然會將人類本性中的最希求的希望折斷,將最熱心的欲求失去」[12]。

「即使我們假設人類的本性是有多麼的利己,很明顯,在人類的本性中有着其他的原理,這原理會使人類對他人的幸福與否抱有關心--即使從他人的幸福中除了看到他人幸福時的歡喜以外什麼也得不到--我們自身也會感到這是對自己有必要的事情。」「我們人類,有時即使是想象他人的悲傷與不幸也會讓自己感到悲傷的事情是存在的,明確的,根本沒有必要證明的事情」[13]。這種由共感和同情帶來的對幸福的追求演化成了亞當·斯密的「富國論」中重要的命題之一:「如果社會成員中壓倒性的大部分都因為貧困而飽受挫折,那麼這個社會不可能是繁榮的幸福的社會」[14]。

英國的功利主義

進入近代,隨着不屬於基督教的世俗價值觀的出現,在英國,「感性的愉悅所帶來的滿足感就是幸福」的觀念開始萌芽[2],這種觀念後來形成了功利主義[2]。

傑里米·邊沁(1748-1832)

邊沁採用享樂主義學說,認為個人的幸福是處在得到愉悅、缺少痛苦的狀態,個人善良的總和就是最大的幸福,「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的實現是社會行為的基礎[2]。

但是,密爾認為有必要修改這種思維方式。密爾認為愉快和痛苦之間存在個體差異,並且為快樂計算引入了定性觀點[2]。密爾另有「做一個消瘦的蘇格拉底,比做一隻肥碩的豬好」的名言[2]。

馬斯洛

把人類的「欲求」作為研究重點的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的解釋為:人的欲望的一個階段一旦被達成,他/她就會把更高層次的欲望作為下一步實現的標準,所以「絕對的幸福是不存在的」。

維克多·弗蘭克的思想

維克多·弗蘭克把人類能實現的價值分為三類。

創造價值:創造出善和美。

體驗價值:享受善和美。

態度價值:擁有不失尊嚴的處世態度。

維克多·弗蘭克在其書中認為,實現創造價值與體驗價值能夠使人處於幸福的狀態,但態度價值有所不同:這是一種在困苦悲慘的環境中亦能實現的價值,無論一個人身處何種環境,仍能通過堅持不失尊嚴的處世態度而獲得幸福感。維克多·弗蘭克親眼目睹了人們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那般極端殘酷高壓的環境下反映出的種種處世態度,亦見證了其中一些人在集中營中仍然堅持不失尊嚴地生存下去,由是產生了前述的思想。

新宮秀夫的解釋

京都大學教授新宮秀夫認為,幸福並不從安心、富足、滿足感本身而來,而是來自追求或維持這些要素時所產生的緊張感。他按照複雜程度將幸福分為了四個階段,排列如下;階段更高並不意味着相應的幸福就比階段更低的幸福更高級,而是表明它是以對更低階段的幸福的思考為基礎而來。

第一階段:通過財富、名譽、愛情、運動、餐飲等得到快樂從而感到幸福。

第二階段:通過讓自己獲得的快樂一直持續而感到幸福。

第三階段:在克服悲傷和痛苦的過程中感到幸福。

第四階段:在無法克服的痛苦中感到幸福。

其他關於幸福論的主要著作

愛比克泰德《語錄》 主張明辨自我所能及與不能及,秉持一種克制自我的生活。

巴魯赫·斯賓諾莎《倫理學》 主張從永恆的角度去看事物,是通往幸福(對上帝智慧的愛)的道路。

阿圖爾·叔本華《關於幸福》 主張不要被周圍的環境所左右,要無視所有眼前看到的東西,這樣才能使心情平靜。世俗幸福的來源大致分為:人們的生活狀況、人們所擁有的東西、給他人留下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在達成自我認識時,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主張否定將自我與他人區分開的意圖。

埃米爾-奧古斯特·沙爾捷《幸福論》 主張通過擁有健全的身體來保有內心的平靜。對所有不幸與無趣的事物都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同時也解釋了社會禮節的重要性。

人類只有通過意願和想象才能感到幸福[15]。

伯特蘭·羅素《幸福論》 把注意力轉移到感興趣的地方,以積極心態生活。嫉妒使人感到不幸福,所以請不要與他人攀比。

真正的幸福源自對自我能力的充分發揮,以及對這個世界的充分掌握。[15]。

卡爾·希爾蒂(英語:Carl Hilty)《幸福論》 認為與神同在才有永遠的幸福。

幸福的第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對世界倫理秩序的正確信仰[15]。

人生的幸福,並不是因為困難少或者完全沒有困難,而是將它們全部出色地克服。[15]。

福田恆存(日語:福田恆存)《我的幸福論》 看破不公正的世界的現實,將弱點明確視為弱點,並不被其束縛的活着(才能得到幸福)。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去戰鬥,即使失敗也不會後悔。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鳥》 貼貼爾和彌貼爾兄妹在夢中於過去和未來之國尋找幸福的象徵—青鳥,結果最後卻發現青鳥就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的鳥籠裡面。

什麼呀,那個一定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青鳥啊。我們到了很遠的地方去尋找,卻沒發現它就一直在這裡呆着。[15]。

《列夫·托爾斯泰》《復活 (小說)》[16]

藉由主角聶赫留朵夫說,他不僅領悟和相信人們履行這些戒律就能得到至高無上的幸福,他還領悟和相信人人只要履行這些戒律就行了,不必再做別的,人生唯一合理的意義就在於此。 那些戒律共有5條。

(第1條戒律《馬太福音》5章21~26節)就是人不僅不可殺人,而且不可對弟兄動怒,不可輕視別人,罵人家是拉加。倘若同人家發生爭吵,就應該在向上帝奉獻禮物以前,也就是禱告以前同他和好。

(第2條戒律《馬太福音》5章27~32節)就是人不僅不可姦淫,而且不可貪戀女色。一旦同一個婦女結成夫婦,就要對她永不變心。

(第3條戒律《馬太福音》5章33~37節)人在允諾什麼的時候不可起誓。

(第4條戒律《馬太福音》5章38~42節)就是人不僅不可以眼還眼,而且當有人打你的右臉時,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要寬恕別人對你的欺侮,溫順地加以忍受。不論人家求你什麼,都不可拒絕。

(第5條戒律《馬太福音》5章43~48節)就是人不僅不可恨仇敵,打仇敵,而且要愛仇敵,幫助仇敵,為仇敵效勞。

近年來的各種見解

若將幸福解讀為「欲求的滿足」,則雖然在欲望得到實現時,人的狀態確實會變得比之前幸福些,但又往往因為無法看清此欲望到底為何物,欲望所指到底為何物而被焦躁吞沒,淪為欲望的奴隸,在無法永遠滿足的無限膨脹的欲望的陰影下深受折磨和痛苦。

如《論語·述而》所云,「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快樂和幸福不僅是一種主觀感受,更是一種可以通過主動地確立自我的心境而獲得的結果,而不受環境的約束。

統計、精神醫學的調查和研究

1980年代以來,關於幸福感的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研究越來越受歡迎[17][18]。

據邁爾斯等人1996年對世界各地110萬人的數據進行研究,2成的人回答「非常幸福」,約有7成的人回答「相當幸福」或「不止於此」。

在富裕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個人經濟財富與幸福之間沒有聯繫[19]。 從統計學上講, 婚姻狀況[20](未婚/已婚/離婚的差異)和信仰(註:這裡所說的「信仰」主要是指宗教信仰)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在以世界14個國家的16萬人為對象的國際研究中,信仰強烈、經常參加禮拜和儀式的人回答幸福的比例比較高[21]。

各種統計數據顯示,決定幸福感的基線不是環境的客觀條件,而是個體的內部特徵(「信仰」與「思維方式」等)[22]。

另外,擁有幸福感的人有4種共通的特徵,分別是 ①喜歡自己;②擁有自己的主見;③樂觀主義;④外向,或被人認為外向[23]。

此外, 當人們積極參與有價值的活動並朝着目標前進的時候, 他們會感到更多的幸福[24]。

感謝介入法與親切介入法

感謝介入法

將被試分為三組,要求各組分別記錄不同主題的事情:

第一組記錄「一周內感謝過的事情」。

第二組記錄「覺得麻煩的事情」。

第三組記錄「發生的事情」。

九周後,調查三組被試的幸福感,發現第一組的幸福感最高,且比起另外兩組,身體也更為健康[25]。 

親切介入法

將被試分為兩組,要求兩組分別完成指定的任務:

第一組被試被要求「關照、幫助他人」,並將此事記錄下來。

第二組被試沒有被要求「關照、幫助他人」。

這稱為親切介入法。 一個月後,調查兩組被試的幸福感,發現第一組的幸福感更高[25]。

古往今來,諸多宗教、經典皆教導人們要時常感謝他人,要常常幫助他人。雖然其中道理看似簡單淺顯,但通過上述的科學實驗可以得知,感謝他人、幫助他人不僅能為他人帶來幸福,也會直接地提升當事人自身的幸福感[25]。

幸福與法律

幸福亦是法律的議題之一。人類最基本的權利便包括了「追求幸福的權利」,即指在法律上,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只要一個人未有侵害他人的基本人權,國家權力不得妨害個人追求幸福的權利。

國民幸福總值 (GNH)

主條目:國民幸福總值

國民幸福總值(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是最早推進不丹民主化進程的前國王提出的,以國民的幸福作為政治目標,為了使政策判斷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把幸福的量設定成的具體數字、指標。

GNH出現的背景是,一些國家視作衡量發展水平標杆的GDP非但沒有促進人們的幸福,反而促使一些政府為了追求GDP而設立種種給民眾帶來不便、痛苦的政策。

國民幸福總值這個概念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反響,近年在日本的政黨和政府內也出現了相關的主張,認為應採用能夠反映國民幸福感的指標來衡量、評價國家推行的政策。

參考文獻

哲学 キーワード事典. 新書館. 2004: pp.240–241.

大石茂宏. 幸せを科学する―心理学からわかったこと. 新曜社. 2009. ISBN 4788511541.

宮內壽子. 自由と幸福(東京家政学院筑波女子大学紀要第9集) (pdf). 2005: 109-118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5-28).

神庭重信. 心灵和身体的对话 精神免疫学的世界. 文藝春秋. 1999. ISBN 4-16-660041-9.

相關書籍

卡爾·希爾蒂(英語:Carl Hilty)《幸福論》,岩波書店,ISBN 4003363833  

埃米爾-奧古斯特·沙爾捷《幸福論》,集英社1993,ISBN 4087520374

伯特蘭·羅素《幸福論》,岩波書店,ISBN 4003364937

神谷美恵子《關於生存的意義》,みすず書房2004,ISBN 4622081814

飯田史彥《生存意義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活着》,PHP研究所2001,ISBN 4569575943

渡邊二郎《人生的哲學》,放送大學出版協會

中島義道《不幸論》,PHP新書

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 
H:美國電影學會從100部美國電影當中選出的50名英雄和50名反派角色名單,虛擬人物的桂冠。20240630W7
維基百科: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 
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英語:AFI's 100 Years...100 Heroes & Villains),是美國電影學會從100部美國電影當中選出的50名英雄和50名反派角色名單,作為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系列的重要資料之一,發布於2003年六月。

AFI百年系列1998年AFI百年百大電影1999年AFI百年百大明星2000年AFI百年百大喜劇電影2001年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2002年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2003年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2004年AFI百年百大電影歌曲2005年AFI百年百大電影台詞2005年AFI百年電影史電影配樂2006年AFI百年百大歌舞電影2006年AFI百年百大勵志電影2007年AFI百年百大電影 (10周年版)2008年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此系列首次公開於CBS電視台由阿諾·史瓦辛格所主持的特別節目當中,其節目並入圍艾美獎。[1]

角色列表

編輯

英雄反派排名英雄演員電影反派演員電影
1.亞惕·芬鵸葛雷哥萊·畢克梅岡城故事漢尼拔·萊克特安東尼·霍普金斯沉默的羔羊
 2.印第安那·瓊斯哈里遜·福特法櫃奇兵諾曼·貝茲安東尼·柏金斯驚魂記
 3.詹姆士·龐德史恩·康納萊第七號情報員達斯·維德大衛·普勞斯
詹姆斯·厄爾·瓊斯配音星際大戰五部曲:帝國大反擊
4.里克·布萊恩亨弗萊·鮑嘉北非諜影西國魔女瑪格麗特·漢彌頓綠野仙蹤
 5.威爾·肯恩賈利·古柏日正當中護理長露易絲·弗萊雪飛越杜鵑窩
 6.克麗絲·史達琳茱蒂·福斯特沉默的羔羊波特先生李昂·巴里摩風雲人物
7.洛基·巴爾博亞席維斯·史特龍洛基艾莉絲·佛瑞斯特葛倫·克蘿絲致命的吸引力
8.艾倫·雷普利雪歌妮·薇佛異形菲莉絲·黛崔契森芭芭拉·史坦威雙重保險
9.喬治·貝禮詹姆斯·史都華風雲人物芮根·麥尼爾琳達·布萊爾大法師
10.T·E·勞倫斯彼得·奧圖阿拉伯的勞倫斯王后露西·拉弗恩配音白雪公主
11.傑佛森·史密斯詹姆斯·史都華華府風雲麥可·柯里昂艾爾·帕西諾教父第二集
12.湯姆·喬德亨利·方達憤怒的葡萄艾力克斯·迪拉吉麥爾坎·麥道威爾發條橘子
13.奧斯卡·辛德勒連恩·尼遜辛德勒的名單HAL 9000道格拉斯·瑞恩配音2001太空漫遊
14.韓·索羅哈里遜·福特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異形Bolaji Badejo異形
15.諾瑪·蕾莎莉·菲爾德諾瑪蕊阿蒙·歌德雷夫·范恩斯辛德勒的名單
16.夏恩亞倫·賴德原野奇俠諾亞·克羅素約翰·休斯頓唐人街17.哈利·卡拉漢克林·伊斯威特緊急追捕令安妮·威克絲凱西·貝茲戰慄遊戲
18.羅賓漢埃洛·弗林羅賓漢冒險記鯊魚Bruce大白鯊19.維吉爾·蒂布斯薛尼·鮑迪惡夜追緝令威廉·布萊艦長查爾斯·勞頓叛艦喋血記
20.布屈·卡西迪
日舞小子保羅·紐曼
勞勃·瑞福虎豹小霸王人類小鹿斑比
21.聖雄甘地班·金斯利甘地艾瑟琳太太安琪拉·蘭斯貝瑞諜網迷魂
22.斯巴達克斯寇克·道格拉斯萬夫莫敵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魔鬼終結者
23.特利·馬洛伊馬龍·白蘭度岸上風雲艾娃·哈琳頓安妮·巴克斯特彗星美人
24.泰瑪及露易絲吉娜·戴維斯
蘇珊·莎蘭登末路狂花高登·蓋可麥可·道格拉斯華爾街
25.盧·賈里格賈利·古柏洋基的驕傲傑克·托倫斯傑克·尼克遜鬼店
26.超人克里斯多福·李維超人柯弟·賈勒特詹姆斯·賈格奈白熱
27.鮑勃·伍德沃德
卡爾·伯恩斯坦勞勃·瑞福
達斯汀·霍夫曼大陰謀火星人世界大戰
28.八號陪審員亨利·方達十二怒漢麥斯·卡迪勞勃·米契恐怖角
29.喬治·巴頓將軍喬治·史考特巴頓將軍哈利·鮑威爾牧師勞勃·米契暗夜尋寶
30.路克·傑克森保羅·紐曼鐵窗喋血崔維斯·拜寇勞勃·狄尼洛計程車司機
31.艾琳·布羅克維齊茱莉亞·羅勃茲永不妥協丹佛斯太太朱迪絲·安德森蝴蝶夢
32.菲力普·馬羅亨弗萊·鮑嘉夜長夢多邦妮和克萊德沃倫·比蒂費·唐娜薇我倆沒有明天
33.瑪姬·岡德森法蘭西絲·麥朵曼冰血暴德古拉貝拉·路高西吸血鬼
34.泰山約翰尼·維斯穆勒人猿泰山克里斯坦·席爾醫生勞倫斯·奧立佛霹靂鑽
35.艾文·約克賈利·古柏約克軍曹J.J.杭塞克伯特·蘭卡斯特成功的滋味
36.獨眼警長柯本約翰·韋恩大地驚雷法蘭克·包斯丹尼斯·霍柏藍絲絨
37.歐比王·肯諾比亞歷·堅尼斯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哈里·李米奧森·威爾斯黑獄亡魂
38.流浪漢查理·卓別林城市之光凱撒·恩里科·班迪洛愛德華·羅賓遜小凱撒
39.萊西帕爾(狗)靈犬萊西庫伊拉貝蒂·羅·格爾森配音101忠狗
40.法蘭克·塞皮科艾爾·帕西諾衝突弗萊迪·克魯格勞勃·英格蘭半夜鬼上床
41.奇普斯先生勞勃·唐納萬世師表瓊·克勞馥費·唐娜薇親愛的媽咪
42.法拉岡神木史賓塞·屈賽孤兒樂園湯姆·包爾斯詹姆斯·賈格奈國民公敵
43.摩西卻爾登·希斯頓十誡瑞賈娜·吉登斯貝蒂·戴維斯小狐狸
44.吉米·卜派·多爾金·哈克曼霹靂神探珍·哈德森寶貝貝蒂·戴維斯姐妹情仇
45.蘇洛泰倫·鮑爾蒙面俠蘇洛前傳小丑傑克·尼克遜蝙蝠俠46.蝙蝠俠米高·基頓蝙蝠俠漢斯·格魯伯艾倫·瑞克曼終極警探
47.凱倫·絲克伍梅莉·史翠普絲克伍事件東尼·卡曼提保羅·穆尼疤面
48.魔鬼終結者阿諾·史瓦辛格魔鬼終結者2:審判日羅傑·金特凱文·史貝西刺激驚爆點
49.安迪·貝克特湯姆·漢克斯費城奧瑞克金手指翟·科比
麥可·科林斯配音金手指
50.麥克希穆將軍羅素·克洛神鬼戰士哈瑞斯警探丹佐·華盛頓震撼教育

參考資料

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
H:以前看過改寫版。20240630W7

維基百科:
唐吉訶德

語言

下載為PDF

監視

編輯

此條目頁的主題是塞凡提斯的小說。關於與「唐吉訶德」標題相近或相同的條目頁,請見「唐吉訶德 (消歧義)」。

《唐吉訶ㄏㄜ德》[註 1](西班牙語:Don Quijote de la Mancha,西班牙語發音:[doŋ kiˈxote] (ⓘ)),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唐吉訶德·德拉曼查》[1](西班牙語: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是西班牙作家塞凡提斯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岀版的反騎士小說。故事背景是個早就沒有騎士的年代,主角唐吉訶德在閱讀了騎士小說之後,曾幻想自己是個騎士,並作出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

唐吉訶德

第四版扉頁

原名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1605)
Segunda parte del ingenioso caballer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1615)作者米格爾·德·塞凡提斯類型浪人小說、諷刺、戲仿、鬧劇、心理小說語言西班牙文故事背景地點西班牙帝國 發行資訊出版機構胡安·德拉奎斯塔(Juan de la Cuesta)出版時間1605年,1615年出版地點馬德里系列作品規範控制OCLC1020679308唐吉訶德與他的第一瘦馬羅西南特(楊絳譯本作駑騂難得),和他的侍從桑丘·潘沙與他的驢子,於攻擊風車之後慘敗。由古斯塔夫·多雷繪製

《唐吉訶德》被視為西班牙黃金時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以及整個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也是現代西方文學的奠基作品之一以及最早的西方典範小說之一。[2]對書中主角唐吉訶德的評價呈現多樣化,他被一些人視為堅持信念、憎恨壓迫、崇尚自由的英雄,又被另一些人當成沉溺於幻想、脫離現實、動機善良但行為盲目且有害的典型。總之是一個集矛盾於一身、既可喜又可悲的人物。

這本書留下了一句著名的開場白:

“En un lugar de la Mancha, de cuyo nombre no quiero acordarme, no ha mucho tiempo que vivía un hidalgo de los de lanza en astillero, adarga antigua, rocín flaco y galgo corredor.

拉曼查有個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著一位貴族。他那樣的貴族,矛架上有一支長矛,還有一面古代皮盾、一匹瘦馬和一隻獵兔狗。


目次

創作背景

編輯

《唐吉訶德》的產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西班牙經過收復失地運動,顛覆和驅逐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同時又依靠其龐大的騎士隊伍,雄霸歐洲,遠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黃金世紀」。這一時期,西班牙的文學也繁榮發展起來,田園小說、流浪漢小說、騎士文學和戲劇等各大流派爭奇鬥豔。騎士文學在西班牙曾風靡一時,各種作品層出不窮,如《騎士蒂朗》以及風靡歐洲的《高盧的阿瑪迪斯》等。別林科夫說「騎士小說表現出對個人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犧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的代表。」騎士文學對於衝破中世紀神學禁欲主義的束縛、對人性的解放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不過隨著後來封建經濟的解體和火槍火炮在軍事上的使用,騎士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十五世紀開始出現一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強盜騎士,騎士文學開始變得愈發庸俗化。塞凡提斯生活的時期,西班牙還流行著五六十部粗製濫造、荒謬愚昧的騎士小說,為此,塞凡提斯決定創作《唐吉訶德》,「把騎士文學的地盤完全摧毀」,他沿用騎士作為主角的寫作形式,把騎士制度、騎士精神漫畫化,當他的小說出版後,西班牙的騎士小說也隨之崩潰。[3]

主題

編輯

塞西利奧·普拉插圖中的牧羊女瑪塞拉。根據一些解釋可以得知,這個女性角色在父權社會中捍衛自己的獨立。

這部作品的主題豐富,就其本身而言,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涉及了對當時世界的重新理解或反映世界觀。

作品的主題圍繞著是否有可能在現實中找到理想。 正如路易斯·羅薩萊斯(Luis Rosales)所研究的那樣,這個主題與倫理概念密切相關,即人類生活的自由。塞凡提斯多次被囚禁在阿爾及爾並試圖越獄,並為歐洲擺脫鄂圖曼帝國的自由而奮鬥。人對於現實該堅守什麼?透過自由的行使可以形成什麼想法?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什麼是最理智的或最不瘋狂的?嘗試改變世界道德嗎?英雄有可能嗎?

《唐吉訶德》作者塞凡提斯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的一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書籍中描繪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工藝人、牧羊人、農民,不同社會階層的男女各色人物一共700多個,討論了西班牙在這一時期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和私有財產制度,還包含了對騎士小說、田園小說以及羅培·德·維加創造的新戲劇公式的批判。小說也被譽為「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3]

人物介紹

編輯

唐吉訶德

編輯

唐吉訶德,本書的主人翁。本名為:阿隆索·吉哈諾(Alonso Quijano)[註 2]

唐吉訶德是一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酷愛閱讀騎士文學,走火入魔,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找到一柄生了鏽的長矛,帶著破了洞的頭盔,開始遊歷天下,鋤強扶弱,為人們打抱不平。他雇用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薩做侍從,騎著驢兒跟從在後面;唐吉訶德又把鄰村一個擠奶姑娘想像成為他的夢中人,給她取名為「托波索之達辛妮亞」。隨後他以一個沒有受到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開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身邊的一切,一路上闖禍不少,吃虧不少,挨打不少,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硬要老闆封他做騎士;老闆把馬料帳本當做《聖經》,冊封他為騎士;他看到風車,衝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衝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打落了牙齒。他把理髮匠當做武士,搶奪他的洗臉盆當做頭盔;他解放了一群罪犯,並且殺了押送的衙役;他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直到被桑松·卡拉斯科打醒後才悔悟。

桑丘·潘薩

編輯

桑丘·潘薩(Sancho Panza)[註 3]

桑丘原本是近所的一名農夫,鄉村貴族唐吉訶德由於沉迷騎士遊俠小說,說服農夫桑丘跟他一起上路。

杜爾西內亞·德爾托波索

編輯

杜爾西內亞·德爾托波索(Dulcinea del Toboso):又譯「達辛尼亞」。是一名附近農村養豬的村姑、唐吉訶德把她看成了華貴聖潔的「杜爾西內亞」(Dulcinea)。這個是唐吉訶德給她另取得名字,因為這樣聽上去更有聲望。她的原名叫做艾爾東莎·洛倫佐(Aldonza Lorenzo)。

公爵夫妻

編輯

公爵夫妻:本名不詳,遇到唐吉訶德和桑丘後熱情款待了二人,他們的目的卻是在幫助唐吉訶德實現騎士夢的過程中取樂。

學士

編輯

學士:本名桑松·卡拉斯科(Sansón Carrasco),唐吉訶德的好友,僅在後面的劇情登場。他先後變裝成「鏡子騎士」和「白月騎士」,試圖透過騎士道的決鬥打敗唐吉訶德,打醒他的遊俠騎士夢。

約翰詹姆斯藍波

約翰·詹姆斯·藍波
維基百科
約翰·詹姆斯·藍波(英語:Joseph John James Rambo)是一名登場於《第一滴血系列》中的虛構角色[2],首次登場於大衛·莫瑞爾所寫的1972年小說《第一滴血》中,但在改編自該小說的越戰主題電影《第一滴血》於1982年上映後,才使該角色真正出名,並曾獲提名至美國電影學會的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名單,但未上榜[3]。

約翰·藍波
Joseph John James Rambo首次登場《第一滴血》(1972)最後登場《決勝時刻:Mobile》(2020)創作者大衛·莫瑞爾飾演席維斯·史特龍[1]角色設定資料暱稱強尼(Johnny)
藍波(Rambo)
船夫(Boatman)別名烏鴉,孤狼(代號)性別男出生亞利桑那州,鮑伊國籍美國職業美國陸軍士兵(前)
雇傭兵家人R. 藍波(R. Rambo,父親)
瑪麗·德拉戈(Marie Drago,母親)配偶從未結婚

藍波是名美國陸軍綠扁帽特種部隊的退役隊員,在首部電影及其續集中均由席維斯·史特龍出演,而史特龍本人也因藍波一角的演出而得到注目和好評。之後「藍波」一詞也被廣泛地用來形容肌肉壯碩、戰技高超的無敵戰士[4]。藍波後來出現在其他的媒體,如推出了人物公仔、電子遊戲等商品。

目次

登場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第一滴血》(1972),作者為大衛·莫瑞爾

《第一滴血2》(1985),作者為大衛·莫瑞爾

《第一滴血3》(1988),作者為大衛·莫瑞爾

電影

編輯

《第一滴血》(1982),導演為泰德·柯契夫

《第一滴血2》(1985),導演為喬治·P·科斯馬圖斯

《第一滴血3》(1988),導演為彼得·麥唐諾

《第一滴血4》(2008),導演為席維斯·史特龍

《藍波:最後一滴血》(2019),導演為阿德里安·格魯伯格

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殺手瑪麗

殺手瑪莉
H:殺手瑪莉一念之仁,放了小孩丹尼,也救贖了自己。20240623W7

殺手瑪莉
英文片名:Proud Mary
職業女殺手瑪莉(塔拉吉P.漢森 飾)為家族犯罪組織效力,而這個犯罪家族由瑪莉前男友湯姆(比利布朗 飾)的父親班尼(丹尼葛洛佛 飾)領導。在一次任務中,瑪莉槍殺了一名組頭、卻放了他的小孩丹尼(傑希迪亞洛溫斯頓 飾)一條生路。

當她再次遇見丹尼,她收留、並保護他的安全,瑪莉的殺手生涯就此出現轉折,她必需以沉著、智慧以及牆上的槍做為武器,殺出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

維基百科:
Proud Mary is a 2018 American action thriller film directed by Babak Najafi, from a screenplay written by John S. Newman, Christian Swegal, and Steve Antin. The film stars Taraji P. Henson, Jahi Di'Allo Winston, Billy Brown, and Danny Glover. It follows an assassin who must look after a young teenaged boy after a hit job goes wrong.

Plot

edit

In Boston, assassin Mary Goodwin kills her target Marcus Miller in his apartment. Before leaving, she notices Marcus’ young son Danny in his room, oblivious to her presence. A year later, Danny – unaware Mary has been keeping an eye on him – is working for a drug dealer who calls himself Uncle. When a customer, Jerome, tries to short him, Danny pulls a gun and takes the full payment. He buys himself food and delivers the money to Uncle, who beats him for taking a portion of the money. Dazed, Danny rests on a bench, but a man steals his bag, forcing Danny to chase him and fire in the air. The thief drops the bag, but Danny faints and is found by Mary.

Danny awakens in Mary's home, and she offers him food and first aid. Noticing the marks from Uncle's abuse, Mary confronts the dealer, but she is forced to kill Uncle and his men. Leaving Danny at her apartment, Mary attends a meeting with her associates Tom, Walter, and their employer, mob boss Benny Spencer. They meet with Luka, who is Uncle's uncle and head of a rival mob, and assure him that they had nothing to do with Uncle's death. Mary encourages Benny's suspicion that Walter was responsible for eliminating Uncle and his crew, and Benny instructs her to kill Walter. Discovering Mary's cache of guns, Danny opens up to Mary about his life, unaware she is his father's killer.

Mary follows Walter on his routine jog and kills him. Luka sends his men to ambush Benny, killing several members of his crew. Determined to retaliate, Tom – Benny's son and Mary's ex-boyfriend – visits Mary's apartment and questions Danny. Tom tortures one of Luka's men, learning of an upcoming meeting of Luka and his crew, and Benny invites Mary to bring Danny to his wife Mina's birthday dinner. Buying Danny new clothes, Mary tells him about her similar childhood and coaches him on what to say to Benny, warning that he is not to be trusted. At the dinner, Mary tells Benny that she wants to leave her criminal life behind, and Tom confronts her, having deduced that Danny is Marcus’ son.

Mary tells Danny to start a new life elsewhere with her stash of money, should anything happen to her. Before Tom and Mary storm Luka's hideout, he warns her that Benny will not let her leave his crew alive as she knows too much. The two kill Luka's entire crew, but Mary is wounded in the attack and they fail to find Luka. Refusing Tom's help, Mary returns home and tells a shaken Danny that Benny will never release her. Danny goes to Benny's office – where he is spotted by Jerome, who works for Benny – and demands that Mary be allowed to move on, holding Benny at gunpoint. Having learned Danny's true identity from Tom, Benny tells Danny the truth about his father's death and takes the gun, but Mary appears. Sending Danny away, she pleads with Benny to let her go, but he cruelly refuses, declaring that she must train Danny as an assassin. Mary kills Benny and escapes unseen.

Tom learns from Jerome that Danny was the last person seen with Benny. Mary finds Danny and shares her remorse for his father's death, promising to keep him safe. While Mary returns to her apartment, Danny is captured by Tom's men and brought to him. He confirms that Mary killed his father and informs her that he has Danny. She arrives to save him, single-handedly killing all his men. Freeing Danny, she and Tom find themselves in a standoff, but Mary walks away. Tom fires at her, and Mary shoots him in the chest, finishing him off with a bullet to the head. Outside, Mary reunites with Danny; as the credits roll, they drive away to a new life together.